加快立法護航數字經濟發展
選稿人員:劉佳 | 發布日期:2024/1/17 9:34:03 | 瀏覽次數: 762
我國是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稊底种袊l展報告(2022)》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超過50萬億元,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41.5%,位居世界第二位。
數字經濟的發展壯大需要法治保駕護航。近年來,我國正在加快數字經濟、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立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經濟立法步伐逐步加快,在國家層面制定了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民法典等法律,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制保障。與此同時,地方也積極探索數字經濟方面的立法,浙江、廣東、山西、河北、河南、江蘇等地先后出臺數字經濟或數據相關的促進條例和發展條例。
中國人民大學交叉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楊東在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針對數字經濟全領域和全流程制定法律,要融合促進與監管、兼顧風險與效率,從而更好促進數字經濟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同時,堅持發展與規范并舉,加快建立健全數據基礎制度;在應用基礎較好的人工智能等細分領域,制定具體技術方面的法律,引導產業創新發展。
多地出臺公共數據管理辦法
2023年11月10日,湖南省衡陽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發布公告,宣布以網上競價方式出讓衡陽市政務數據資源和智慧城市特許經營權,標的底價為18.02億元。
據悉,這樁交易的法律依據來自衡陽地方性規范《衡陽市政務數據共享開放管理辦法》。該辦法第二條明確規定,政務數據的數據權屬歸政府所有,衡陽市人民政府授權數據歸口的職能部門履行管理職能,在依法依規和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以特許經營方式授權衡陽市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開發運營。
據了解,這是全國首次公開交易公共數據特許經營權,迅速引起諸多爭議。風波之下,衡陽方面在公告發布5天后即叫停了這起“政務數據第一拍”。
長期研究反壟斷的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數據法治研究院院長時建中直言,衡陽市政府將重要的數據資源通過獨占、排他的特許經營方式授予了唯一一家公司,無疑排除限制了本來可以實施的競爭性運營,有行政性壟斷之嫌。同時,衡陽市這一政策措施是否經過實質性公平競爭審查,同樣值得關注。
時建中帶領的學術團隊梳理后發現,除西藏外,目前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出臺了公共數據管理辦法。
“數據的非競爭性、可復制性以及非排他性特征,不宜作所有權安排。退一步講,即使將公共數據界定為國家所有,至少應由法律規定。由地方規范性文件規定數據屬于國家所有,并不符合法治原則?!睍r建中認為,應加快國家層面立法,對數據權屬、數據開發利用等作出統一規范,以保障數據安全,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加快建立健全數據基礎制度
“數字世界不是法外之地,數字經濟也是法治經濟?!敝袊▽W會副會長、最高人民法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姜偉表示,對于數字經濟的規范治理特別是法律治理,十分重要且必要。
姜偉認為,數據催生數字經濟,已逐漸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型生產要素。人工智能技術是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為數字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數據產權制度是數據基礎制度構建的邏輯起點?!苯獋ソ榻B說,2022年12月下旬,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世界上率先提出探索“建立數據資源持有權、數據加工使用權、數據產品經營權等分置的產權運行機制”,形成中國特色的“數據產權結構性三權分置制度”。
“如何將《意見》提出的數據三權分置制度從政策導向轉化為法律權利,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立法問題。目前,北京、深圳等地正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力爭制度早日落地見效?!苯獋フf。
楊東建議,堅持發展與規范并舉,加快建立健全數據基礎制度。比如,制定規范數據要素的法律法規,為數據要素提供制度支撐;加快數據產權制度建設,針對不同數據確權場景和數據流通交易形式進行數據產權規則設計,構建以激發數據要素流通交易為目標的柔性產權制度體系,實現個人數據、企業數據和公共數據間的平等保護和權益均衡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將數字經濟促進法列入第二類項目,屬于“需要抓緊工作、條件成熟時提請審議的法律草案”。立法規劃將“數據權屬和網絡治理等方面的立法項目”列入第三類項目(立法條件尚不完全具備、需要繼續研究論證的立法項目),表示“經研究論證,條件成熟時,可以安排審議”。
對人工智能要“邊發展邊監管”
2022年ChatGPT的橫空出世,使得人工智能的監管需求更為緊迫,各國政府都在尋找發展和安全的平衡。
2023年12月8日,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和歐盟成員國代表就《人工智能法案》達成初步協議,新法案涉及包括ChatGPT在內的通用目的AI系統,旨在獲得人工智能監管領域的先鋒地位。
“這是世界上首次嘗試以全面的、基于倫理的方式監管人工智能技術的法案,其監管思路是根據人工智能的風險等級實行不同的監管措施,可能為全球人工智能的監管方式定下基調?!苯獋ケ硎?,歐盟即使達成了初步協議,只是步入立法程序的關鍵一環,還需要舉行更多的會議討論法案的技術細節。有專家預測,該法案最早也要到2025年才能生效。
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于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首個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的規范性政策。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創新中心負責人、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魏凱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從訓練數據、模型、內容、倫理、服務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有利于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和規范應用。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科學技術法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平認為,我國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應采取“邊發展邊監管”模式,跟上AI國際創新的步伐,建立自主可控的技術生態,在智能技術應用領域,走出一條自主創新路線和產業生態之路。
“AI技術的發展有利也有弊。我們應該從保障人類權益的層面對AI技術進行規范,以‘邊發展邊監管’的治理模式,使其能夠更好推動人類社會成長進步、增進人類共同福祉?!睆埰秸f。
楊東提出,針對人工智能進行立法,有利于引導產業創新發展。要設“科技倫理專章”,明確科技活動應當以增進人類福祉、尊重生命權利、堅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風險以及保持公開透明為基本倫理原則,完善科技倫理管理體制、健全科技倫理規范和標準、建立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制度、提高科技倫理治理法治化水平。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